楚天金報訊 圖為:昨晚,南京一些高校舉行“和平燭光祭”
  圖為: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活埋我同胞(資料圖片)
  “12·13”,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頁。
  77年前,南京城破,30萬同胞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血腥屠殺震驚世界。
  77年後,我國迎來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國上下,深切悼念死於日寇屠刀下的遇難同胞。
  今日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將進行現場直播,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臺、中國網也將同步直播。
  今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目前我國與抗戰有關的紀念日主要有6個:“7·7(抗日戰爭紀念日)”“8·15(日本宣佈投降日,1949年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9·3(日本投降簽字日,1951年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9·18(九一八事變紀念日)”“9·30(烈士紀念日)”“12·13(國家公祭日)”。
  哭牆
  14年抗戰
  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
  對於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來說,她的“家”一半刻在紀念館“哭牆”上,一半在現實中。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日本兵闖進她位於新路口5號的家中,轉瞬之間,九口之家就剩下了8歲的她和4歲的妹妹。
  如今,已是四代同堂的老人,夏淑琴仍時常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默默撫摸“哭牆”上親人的名字。
  夏淑琴一家的悲慘遭遇,代表著當年南京人經歷的噩夢,刻入中華民族難以痊愈的歷史傷疤。
  77年前,南京城破,在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指揮下,侵略者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大規模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南京大屠殺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犯下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
  自 1874年初發動侵台戰爭至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日寇在我中華大地上的滔天惡行罄竹難書,殺人手段駭人聽聞:化學武器、細菌戰、殺人競賽、“三光”政策……數以千萬的中華兒女慘遭屠戮。僅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抗戰中,中華民族就付出了3500萬軍民傷亡的代價。
  公祭
  喚醒記憶
  不可片刻忘卻與麻木
  “南京大屠殺是落後就要挨打的血淚教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以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意義在於讓國人的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
  必須警惕!長久以來,一小撮日本右翼分子罔顧歷史事實,以篡改教科書、污衊幸存者、糾纏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數字等方式,妄圖達到抹殺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戰爭的目的。
  “公祭將是對妄圖否定歷史的日本右翼又一次有力回擊。”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表示,舉行國家公祭,更在向世界宣示,歷經侵略戰爭災難的中華民族,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每年,“7·7”“8·15”“9·3”“9·18”“9·30”“12·13”這些重要的時間節點上,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都在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深沉記憶。
  新生
  凝聚力量
  眾志成城邁向復興
  77年時光荏苒,77載滄桑巨變。歷經劫難的南京,正改換新顏。
  中華門,“南京保衛戰”戰鬥最激烈的地方之一。當年,日軍第六師團由此突入南京城,其他幾個城門也相繼失守,屠城慘案自此肇始。如今,中華門周邊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緻。
  變化的,不僅是中華門。今年8月,第二屆青奧會在南京舉行,全世界都為這座城市的繁榮與活力由衷贊嘆。
  南京新生、南京巨變,也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縮影。
  13億中國人迎來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舉行國家公祭,重溫苦難歷史,必將在全民族逐夢圓夢的徵程上,凝聚起團結奮進的磅礴之力。
  見證
  反抗獸行被捅37刀
  李秀英,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雖然在2004年已經離世,但她留下的口述證言,揭露了侵華日軍的暴行。
  1937年12月,李秀英19歲,懷孕7個月。她躲在南京安全區五台山小學的一個地下室內避難。為了反抗3個日本兵的強暴,臉上、身上、腿上被戳了37刀。
  日本兵走後,李秀英的父親設法將奄奄一息的她送到南京鼓樓醫院,經美國醫生搶救才保住性命,但肚子里的孩子卻因此流產了。
  1947年,南京軍事法庭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李秀英出庭作證。晚年的她還遠赴日本,參加和平集會,控訴日軍暴行。日本松村俊夫曾著書誣陷李秀英是“假證人”。2002年,她憤然嚮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日本律師主動為她代理訴訟,先後在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日本東京高等法院和日本最高法院獲得勝訴。
  三問
  公祭對象有誰?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今年7月6日上線的國家公祭網主頁,列出了7類遇難對象供海內外網民悼念。
  既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為何公祭對象如此“寬泛”?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告訴記者,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不是全部;專家組經慎重考慮後認為,既然是舉國公祭,應將更多的戰爭死難者作為對象。
  民眾如何參與?
  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當天,公民該如何參與?
  朱成山等專家建議: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打開電視、廣播或網絡,隨時註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在警報聲響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報聲中肅立、默哀;關註公祭儀式的細節設計,領悟“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要義。此外,當天應盡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誰是首倡之人?
  原全國政協常委趙龍,是最先在全國兩會上建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人。2005年3月,這份由49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提案,成為當年兩會的一個熱點話題。自此,關於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
  趙龍的提案,最先出自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想法和委托。朱成山說,二戰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遇難國民。而我國作為二戰戰勝國,卻沒有類似的日子。就連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都有原子彈爆炸紀念,加害國日本尚且如此,我國也應該有這樣的紀念日。
  (圖文均據新華社電)
  (原標題:今日首次國家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80wcwir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